若是你是一家Biotech首创人,在新冠疫情伊始,发现自己的管线中一款研发了近20年的药物,有可能成为新冠“神药”。
这个时刻,摆在你眼前的有两条路:
一条路,自己研发这款药物,依附新冠药物的想象空间获得不菲的融资,然后打击IPO,最终收获一家上市公司,走上人生*。
另一条路,趁着风口,把自己的药物高价卖给大药企。虽然拿到的钱少一些,但总算落袋为安,不用再郁闷资金、研发风险。若是运气好,药物上市后还能延续收到分红。
你会怎么选?大部门海内Biotech,可能倾向于选择*条路。要赌,就赌把大的。
不外,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Oncolmmune却是一家非典型Biotech,选择了第二条路。没有大起大落,但也收获颇丰,两年靠两款新药赚到6.25亿美金,约合人民币43亿元。
*条路,看似风景,实则风险极高。没人知道输赢,没人能够预判风险,由于九死一生是创新常态。
就像一场危险游戏,周期长、耗资大,研发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失败。而且,手艺的提高、履历的累积以及资源的加速,并不会降低一款新药的殒命率。
或许,未来,第二条路会成为海内越来越多Biotech的准确打开方式。
01、赌大照样赌小
故事的开头总是充满着希望。
十几年来,Oncolmmune一直专注研发first in class药物CD24Fc。
2019年终,CD24Fc完成了二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正常情形下,CD24Fc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完成三期临床试验,以证实自己的实力。
然则,新冠疫情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在临床试验中,研究职员发现接受CD24Fc治疗的新冠重症患者,实现临床康复的时机增添60%,殒命或呼吸衰竭的风险降低了50%以上。这一显示,已经好过那时被称为新冠“神药”的瑞德西韦。
在全球局限都缺少新冠*药的情形下,CD24Fc显露出治疗新冠重症的潜力,让这家Biotech迎来了改变运气的选择权,是借此时机融资上市打击IPO,照样将药物卖给大药企落袋为安?
在运气的交织路口,OncoImmune选择了后者。2020年11月,默沙东宣布以4.25亿美元收购OncoImmune,获得其拳头产物CD24Fc。
同时,OncoImmune把与CD24Fc无关的资产分拆为一家新公司OncoC4,新公司仍然由OncoImmune首创人及原股东拥有。默沙东还向OncoC4投资了5000万美元,成为其股东。
那时,在一些市场人士眼中,这笔生意算不上划算。究竟,若是依附CD24Fc打击上市,OncoImmune会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而选择后者注定只能小富即安。
但从后视镜角度来看,Oncolmmune将CD24Fc卖给默沙东的选择颇为明智。由于,生意后半年,FDA拒绝了CD24Fc的EUA申请。
对于财大气粗的默沙东来说,CD24Fc上市失败,4.25亿美元吊水漂,并不会对其造成太大影响,但对于Oncolmmune就纷歧样了。
试想一下,若是Oncolmmune那时选择依附这一款药物的临床数据就融资上市,那么厥后的故事也许率会生长为,拳头药物上市失败,公司股价大跌、现金流主要,最终Oncolmmune会跟现在大部门隆冬中的Biotech一样陷入裁员甚至歇业的运气中。
现在,CD24Fc未能上市,OncoImmune虽然拿不到后续的里程碑款,然则4.25亿美金的收购款已经落袋为安。这笔巨款也足够支持OncoC4继续举行新一轮的药物研发。
02、两年净赚6亿美元
现实上,拿到4.25亿美元首付款的OncoImmune,带着新公司OncoC4投入到新一轮创新药物的研发中,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OncoC4新的拳头产物是CTLA-4单抗。虽然早在2011年,百时美施贵宝的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就在美国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问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支付宝和微信的第二次对标
不外,由于伊匹木单抗容易过分激活免疫系统,跨越70%的患者会泛起腹泻、皮疹等副作用,更有甚者还因免疫系统过分激活而殒命,这使得其商业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2022年,伊匹木单抗收入不外21.31亿美元,远低于PD-1单抗O药82.5亿美元的收入。
CTLA-4靶点的风头也远不及PD-1靶点。云云靠山下,不少药企都“放弃”了CTLA-4抑制剂的研发。OncoC4是一个破例,其对CTLA-4抑制剂ONC-392举行了差异化创新。
我们知道,CTLA-4分子的缺乏会导致严重的自身免疫反映。像伊匹木单抗就把CTLA-4分子从膜外面送到了胞内的溶酶体举行降解,导致了严重副反映。
而ONC-392是*个酸性敏感型CTLA-4抑制剂,在正常组织、器官的PH下,其能与CTLA-4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当PH值小于6,也就是处于肿瘤的酸性微环境中时,ONC-392则会迅速与CTLA-4分子星散,使CTLA-4制止被抗体诱导的溶酶体降解。
通过这种方式,CTLA-4也就不会被溶酶体降解,从而降低了CTLA-4抑制剂的毒性。
2022年11月宣布1/2期临床数据也显示,ONC-392导致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13名患者中讲述了三例3级(23%)免疫相关不良事宜,并没有4级或5级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宜。
这也意味着,OncoC4有可能打破毒性问题桎梏,为CTLA-4抑制剂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正因此,ONC-392获得了BioNTech的青睐。3月20日,BioNTech以2亿美元的首付款,引进了ONC-392。
两年时间,OncoC4及其前身杀青两次重磅生意,总生意额跨越6亿美元。
试想一下,在创新药研发举步维艰的今天,若是当初错过了大药企抛出的橄榄枝,OncoC4或许还在创新药的九死一生中挣扎。
OncoC4及其前身也为我们展示了Biotech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将药物研发做到*后,再通过卖生产物反哺下一轮的创新药研发。
03、Biotech的准确打开方式?
得益于小公司和研发团队的天真、高效,创新药研发的流程更顺畅。在西欧等成熟的医药市场,十几小我私人、甚至几小我私人组成的生物科技公司,往往在创新药研发进入莅临床前期阶段时,便会选择高价卖给大药企。
Oncolmmune即是这样一个代表,由一对华人科学家配偶在2000年确立,2020年被收购时,员工也不外十几人。
这样一家老Biotech并不常见。在美国,Biotech生计率不跨越5年的占比约29%,5-10年占比约36%,能存活10年以上的公司也不跨越36%,尚有99%的研发失败率。因此在认知层面,失败应该是Biotech的常态。
事实上,它们早已认清现实。正如《Nature》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对770家Biotech举行研究后发现,在15年的时间里,Biotech被收购的频率与IPO的频率险些一样高:10.5%的Biotech会被收购,10.2%的Biotech会乐成IPO。
而从投资回报率上来看,Biotech被大药企并购所带来的回报甚至高于IPO。
另一篇研究提到,在大多数情形下,Biotech的IPO并未为投资者带来正回报。据41家IPO公司样本显示,只有12家公司实现了盈利,而这些公司的平均盈利年限仅为2.3年。相比之下,收购则为投资者带来了平均7660万美元的回报。
对于履历过多次美国生物科技周期沉浮的Oncolmmune来说,想必对Biotech的生长路径认知更为清晰。
回到海内来说,已往海内的Biotech的生长险些只有一条路可选择,那就是做出一两个超级产物,依附这些产物进阶成为一家Biopharma。
在已往创新药行业景气、融资窗口尚未关闭的时刻,也简直能有一部门Biotech乐成跨越阶级,生长为Biopharma,好比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等。
现在时移事易,在海内创新药研发内卷加剧、融资窗口逐渐关闭的情形下,一家Biotech想要再进阶为Biopharma,难度已经是地狱级别。
在这种情形下,Biotech们也是时刻学会与成为Biopharma的执念息争,试着去拥抱Biotech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固然,企业谋划计谋层面的问题,各家有各家的选择,没有尺度谜底,难的是在战略层面,上下高度一致,如Oncolmmune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源头创新。
由于不管是Biotech照样Biopharma,能够带来真正的创新、知足未知足临床需求的药企就是好的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