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分的国漫神作,照样赔哭了-国际原油
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5-06 11:58:00 来源:https://ii-iv.com 阅读次数:
摘要: 这年头,粉丝追着要开*,官方还拒绝的,可不多见。 前段时间,国产动画剧集《大理寺日志》第二季收官,运营职员@-gogi- 公布了一条总结微博,回首了制作历程以及主创团队面临的逆

这年头,粉丝追着要开*,官方还拒绝的,可不多见。

前段时间,国产动画剧集《大理寺日志》第二季收官,运营职员@-gogi- 公布了一条总结微博,回首了制作历程以及主创团队面临的逆境。

提及来,这算是近年来忧伤的叫好又叫座的国产动画。

《大理寺日志》以一只明晰猫为主角,讲述大理寺少卿李饼与书吏陈拾、“歪果仁”阿里巴巴、主簿崔倍、录事王七等同伴一起破案的故事,集搞笑、悬疑、权术于一体,获得了高达8.2分的豆瓣评分。三年前,*季在B站播出时,播放量破亿、跨越400万人追番,还一度登上国创区排行榜首位。

然而,这么火的动画,播了两季仍然是赔本的。粉丝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示意愿意*,但官方却回应,这条路要靠自己走下去。

《大理寺日志》制作公司好传动画的事情职员跟新周刊透露了其中缘故原由,一方面,现在创作成本上涨,相比之下,*的资金规模已经属于杯水车薪;另一方面,他也坦言:“一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不能支持自身生长,只能靠人人的‘同情心’存活,那就拧巴了。”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中国奇谭》,围绕国产动画是否崛起的讨论,似乎从来都只关乎作品好欠悦目。但要谈“崛起”,就不能忽略动画作品的商业属性。

爆火的作品为什么还无法盈利?国产动画行业事实生长得若何了?为此,新周刊专访了好传动画CEO、《大理寺日志》制片人尚游。

01  “动画行业只留得住二流人才”

新周刊 制作《大理寺日志》的漫画和动画,有哪些思量?

尚游 好传动画的初心很简朴,就是想做跟市场上主流作品有差异的内容。

之前在动漫领域,日本、好莱坞的影响力是*的。我们想做基于中国文化语境的作品,以是开发了《大理寺日志》。

在这之前,我们做过动画影戏《大护法》(2017年上映),但那时是纯自我表达的艺术创作,没有太多商业化考量。《大理寺日志》算是好传动画*次实验商业作品。

新周刊 《大理寺日志》从漫画到动画的历程是怎样的?

尚游 传统的漫改,是以IP授权为主,漫画和动画的制作团队许多时刻不是统一群人。

但我们对照特殊,漫画和动画都是团队原创的,漫画作者RC先生同时也是动画的编剧。她创作漫画时,我们就已经思量到动画化了,而且她也是学动画身世的。

由于漫画和动画的承载力纷歧样,我们在做动画时花了相当长时间重新梳理内容。制作第二季时,也参考了许多观众对于*季的反馈。

新周刊 第二季播出后,从内容上来看,制作组以为在哪些方面尚有提高空间?

尚游 好传最早就是一群新人确立起来的,这些年也是靠新人的生长不停提高,以是我们稀奇愿意拿出时机给新人。

《大理寺》第二季里有两到三集给了新人更多的自动权,只管可能有点冒险,但在整个国产动画行业,新人能获得的时机太少了。固然,着实我们整个行业的从业职员都很年轻,我们公司平均岁数也就二十四五岁。

另一方面,新人履历上的不足或多或少会导致剧情节奏控制上做得不够好,我们应该再控制严酷一些,让新人能获得磨炼的同时,也给观众更好的体验。

我信托,在做第三季的时刻,固然可能会有新问题,但之前犯过的错应该都市获得矫正。

新周刊 行业的年轻化,会带来什么问题?

尚游 在2012年《十万个冷笑话》降生前,是没有“网络动画”观点的。《十冷》横空出世成为了空缺领域的大爆款,互联网平台才知道,原来动画也能带来云云伟大的流量,于是最先寻找、定制、采购动画内容,许多动画公司才有了订单。

从这时算起,中国网络动画到现在就生长了十年左右。

但商业化是需要大量履历积累的。观众会喜欢、憎恶哪些器械?哪类内容可以发生更多价值?光想没有用,得靠实践。

团队遇到的问题, 往往是期待纰谬等。主创、商务、平台、观众各方的期待,以及最终市场的反馈,很难一致。需要有很成熟的制作人做预判,平衡这些期待才行。

新周刊 虽然《哪吒之魔童降世》让人人看到动画也可以赚那么多钱,但着实这个行业内大部门公司都没有那么赚钱。

尚游 我一直以为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动画的商业模式一定是有问题的。

若是是由于作品烂才挣不到钱,那很正常,但现状是好作品的投入与回报也不成正比。

举个例子,同样投入五年时间,同样成本1亿左右,动画影戏《魔童》做到了行业最乐成的位置,50亿票房,分账后的综合收益可能有20亿;而游戏行业的《*荣耀》也到达了行业头部,一年能有上千亿的营收,这没法比。

更况且,游戏和动画行业还存在人才竞争,后者吸引不到最*的人才。

这些年来,动画行业薪酬增进对照快。我刚最先从业的时刻,一个月就几百块,现在应届生也能到达8K、10K左右的薪资。若是能力足够,导演也能到达年薪几十万。但着实以他们的能力,在其余行业完全可以挣得更多。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哪吒。

以是说,现在的动画行业是靠着二流三流人才的自我牺牲,来打击一流的作品。

十年前,抱有极大热情、投身到动画领域的这群人基本都是80后,他们放弃追求更高的生涯品质,为中国动画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可现在到了奔四的年数,他们要思量挣钱养家以及自身的康健。虽然人人嘴上不说,然则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收入提升的盼望。

好作品能给观众带来很高的精神价值,只是现在商业模式没有买通,导致没设施很好地转化价值。但若是只是靠消耗一小群人的热情、以其康健为价值推动行业生长,那么一定不持久。别光谈情怀,行业生长到现在,光靠情怀已经走不下去了。

想在基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探索出更康健的商业模式,让优异人才和作品获得价值对等的回报,这是一个行业生长的基本。

02 创作与营利,一体两面

新周刊 近几年,许多国产动画作品不再被诟病画面不够细腻,反而是剧情叙事上的短板更受关注。您怎么看待这种征象?

尚游 观众生长的速率是远远快于我们主创的。这些年他们旁观了海内外大量佳作,浏览水平提高了。有些作品的剧情、画面放在十年前是很能打的,但现在的观众就很容易看出问题。

在我看来,编剧和剧情必须受到重视。不外,对于动画人人可能有个误区,以为剧情欠好就是编剧有问题。以我们的履向来看,锅不全是由编剧来背的。

中国真正专注动画领域的编剧很少,大部门编剧还保留着真人影视的习惯,而动画的表达跟真人影视有着自然区别。真人影视有导演在现场指挥、指导演员;但动画要靠想象,没有演员,一部门演员的事情相当于由导演来做。以是,统一场戏,编剧的构想和导演最终的出现可能完全差异。

但着实,又很少有动画导演在文学素养以及剧作结构的把控上能比得过职业编剧。导演更善于画面的表达、节奏等。把二者的优势连系在一起,才气到达更好的放映效果。

说到底,一部好的动画作品需要由制作人处置主创之间的关系,给他们更明确的偏向。平时我跟编剧开会多一些,然则我们制作人不会强调剧本怎么写,我们会说片子的成本、时长、商业预期是怎样的,凭证需求找到最合适的相助者。

新周刊 好传动画的事情模式是业内少有的“制作人中央制”,它和“导演中央制”有什么区别?

尚游 绝大部门动画公司的老板都是导演或导演身世,导演在团队里拥有极鬼话语权。

导演中央制的优势是奏效快,只要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在导演身上,若是他能力很强,那么一小我私人就能撑起一个项目甚至一个公司。

固然劣势也很显著,由于导演会把大量精神投入到创作中,而他又对公司治理有*的话语权,只要他想做,就可以不计成内陆做,以是很容易泛起项目治理上的问题。

制作人中央制在好莱坞多一些,是差异时代靠山下的产物。制作人对于项目成本和周期的控制会更强。

阿里的「外洋战事」:压力,疑心,输不起-国际原油

制作人不介入焦点创作,然则会统筹、协调各部门的资源和预期。打个譬喻就是:要走多远?要走多久?开车照样骑自行车?这些问题都必须在项目早期就明确,凭证这些问题来准备“干粮”。不外,由于要合理调配资源,也容易发生矛盾,制作人需要投入大量精神与各部门相同。

以是说,两种制度没有利害之分,因团队而异。

新周刊 简直,创作的同时也必须思量成本的控制和接纳。早期国产动画由于缺乏资源,*是一件很普遍的事。现在为什么很少做*了?

尚游 一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不能支持自己的生长,只能靠人人的“同情心”存活,那就拧巴了。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释放的信号着实是:“作品显著已经做得挺好了,但还挣不到钱。”那这个行业一定是有什么问题的。

现在很少有动画做*了。一方面是成本上涨得厉害,*已经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观众也不那么买单了。他们若是很喜欢一部作品,更愿意以消费者而不是资助人的身份泛起在名单里。

新周刊 现在,动画行业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尚游 经由长达十年的试探和调整,行业现在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模式。

原来是电视台的一次性采购,现在是给网络平台授权,区域和时间限制都市影响最终的价钱。二者都是ToB的,而不是ToC的,不能直接向观众收取用度。

若是走ToC的蹊径,就是制作影戏、上院线、分票房收入。

新周刊 除去平台采购的用度,其他方面还能有若干收入?

尚游 国产网络动画的收入组成里,平台采购用度占大头。广告再加上周边的销售,即商业化授权,这些能占到20%就已经是异常乐成的项目了。

我们也实验过做周边,然则生产需要有供应链,销售需要进、销、存的一套系统。品控也很要害,那时连我自己都跑到工厂内里去盯。若是不盯,就会出问题。

我们现在也没有精神专门组建团队做这件事,以是现在主要是跟各个品牌的联名相助为主。

而成熟的公司,商业化授权占比可能跨越50%,好比迪士尼、任天堂。那些营收异常好的大公司,一定不是靠内容自己赚钱的。

03 “崛起”之前,先活下去

新周刊 海内有动画旁观习惯的观众普遍使用B站。《大理寺日志》*季选择在B站上线,有怎样的思量?

尚游 我们并没有太多选择,只能是谁给的版权费多一点就给谁,但都笼罩不了成本。《大理寺日志》*季的采购用度连制作成本的一半都不到,究竟那时它不是什么大IP。

无论已往照样现在,平台都更信托已有的数据。好比它们通常会选择最火的网文来改编漫画、动画。固然其中也有误区,但平台不会因此摇动。

我以为B站最终能谈成,一是由于可能有内部职员看过《大理寺日志》漫画,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是B站确实跟原创内容走得近一些。

新周刊 这笔钱只能笼罩一半成本,那剩下的成本要怎么办?

尚游 剩下的我们再想其余设施挣呗。我并不推荐,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我们做完《大理寺日志》《雾山五行》后,许多人跟我说也想做原创作品。我说一定要稳重,我们失败的项目要多得多。

我们跟平台谈的时刻,《大理寺日志》*季已经快做完了。但这样风险很高,相当于前期的成本所有由自己肩负。《大护法》挣到的经费,在做《大理寺日志》时就花完了。我们还接了一些外包事情,再把资金投入到原创内容的开发上。

日本有制作委员会,他们会拉多个赞助商分摊风险,共享利益。好莱坞是制片厂肩负风险,若是挣了钱,大部门钱归制片厂,但导演编剧收获了成就,以后的待遇就会增添。

但海内做原创照样近似于“赌”,从我们入行的时刻就是这样,一直没有改变。

光线投资了那么多作品,才终于出了一个《魔童》,有了对照高的收益。

我见过海内许多中小型的团队,只做一部作品,成了就成了,不成就驱逐,这着实是行业不成熟的标志。

新周刊 《大理寺日志》*季和第二季都是赔本的吗?

尚游 *季包罗平台采购以及种种授权,所有加起来都没有笼罩成本。

*季有了口碑,以是第二季能多赚些经费。我们那时还挺开心的,至少不会赔了,人人的起劲照样有回报的。

效果遇上疫情,周期拉长、成本增添,招商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属于不能抗力,若是没有这些意外,原本是可以收回成本的。

少卿李饼与怪盗一枝花的斗殴戏。/《大理寺日志》

新周刊 第二季换到了腾讯视频播出,有什么影响?

尚游 B站的用户自然对国产二维动画很友好,对于创作者可能更像温室。在这个环境里,耐久看到好评居多,自我认知也会受到影响。换到腾讯视频播,若干会有点水土不平,究竟用户群体纷歧样了。

我们在腾讯也做了问卷考察,领会到许多观众以为对于一部作品*的支持就是“我旁观了、为它充会员了”。

其中有一位挺有代表性的,他给我们发了一张照片,桌子上摆了一个*的立牌,他说自己从来没有为其他作品消费过,然则为我们消费了。但放在动漫气氛更粘稠的B站,有的用户买《大理寺日志》的周边甚至能摆满一张床。

固然,这类焦点用户的基数异常小,而动画作品要生长,早晚要面临真实天下和民众的想法。

若是真的想撑起一种商业模式,一定要让较大基数的通俗用户在作品里找到某些价值才行。不从原来的环境里走出来,我们会继续缺席这一课。

新周刊 许多喜欢*季的观众反馈,自己都不知道第二季已经出了。问题出在那里?

尚游 一样平常来说,作品在长视频平台播放,宣发会在各平台上都发力,包罗图文和短视频平台。

我们在第二季宣发上投入的精神和资源比*季要多得多,然则第二季播出时,播放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之间的鸿沟更深了,宣发就愈发难题。

由于版权问题,在我们的官方账号上传内容都需要走很长的流程。那时二创视频若是加了“大理寺日志”的标签,数据就会稀奇差。我们*做出来的视频没有在问题和标签中露出作品名称,就有500多万的播放量。

只能说我们无力感很强。就算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宣发,在巨头的竞争中可能连一滴水都算不上。

但反思下来,我们能做的就是起劲把作品做得更好。我以为真正有气力的作品,自己的流传力就异常强。

新周刊 动画行业要崛起,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尚游 之前也有过许多采访,但人人都避而不谈商业化。我以为没什么可回避的,想要行业生长,商业模式有没有买通是人人最应该体贴的问题之一。

行业要么很差很差,那人人就不干了;要么就康健生长,把欠好的作品镌汰掉,好的作品能够茁壮生长。但现在,似乎照样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

我以为随着外部环境的转变,可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更好的商业化路径。

以是,先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气坚持看到那一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