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从苹果造车谈起
Apple(苹果)绝对有能力造一辆更漂亮的Tesla(特斯拉),从产物设计角度可以说自然享有Tesla2的期待值。
自动驾驶却是不用指望的,纵然接纳融合感知,其智能决议依然达不到我们对于自动驾驶的期望值的哪怕一个零头。剩下的焦点手艺,之于电动车,生怕就是电池。
我们是有理由信赖苹果可以有所突破。是能量密度吗?不太可能。智能手机最大的短板就是电池,伟大如Apple也不能破例。
试想一下,若是手机的续航能够翻番,生涯将何等美妙。Apple在这方面若有突破性手艺,没有理由不先用在自家的移动终端上。既然增效无从谈起,那么对照合理的就是电池降本。
似乎,Apple与Tesla处于统一赛道——造车,造漂亮车。以是Apple想要革Tesla的命,除非真的面向未来造车,而这终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若苹果对Tesla无法组成实质性威胁,地球上另有谁能匹敌Tesla?
02.国产马一龙
中国以一己之力将新能源车市场推到了今天的热度,这样的体量和刻意,地球上别无分店。这也催生了海内一众造车新势力雨后春笋之势,借助资源的气力实现估值飞升。
许多人都喜欢拿iOS与Android来类比Tesla和海内造车新势力的关系。殊不知Tesla的打法下,其竞争逻辑与手机市场之争是不一样的。
抛开Tesla超充桩的系统性结构和对电池研究的投入不说,单是其共用平台生产Model 3和Model Y,就会在成本上不停扩大优势。而且其自动驾驶显示更为精彩,(超维度)打法加倍多元化。
就好比,若是Apple的新机比Android卖的还廉价,手机销售排行榜会酿成什么样子?政府用车和运营车辆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举行限制,然则消费者却无法被强制,他们只会选自己喜欢的。
新能源车的较量实在不在于车与车之间的较量。回归本质,是人的较量。企业生长最后能否乐成(上市只是小我私家套现的乐成,对于企业却只是最先),本质上都是创始人/CEO的因素。云云看来,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实在就是企业创始人之间的对决。马一龙不仅重新界说了电动车,也奠基了电动车的偶像消费模式。不可否认,李斌、李想、何小鹏都是绝顶伶俐的人,项目运作和挣钱能力不逞多让。然则跟马一龙比起来,你会发现,他们根本是两个物种。
稍加推演,新能源汽车的品牌间的竞争和其生长就清晰明了了。
创始人决议企业文化,像马一龙这样一直的追求创新和变化的强力CEO,只会让海内的模拟者没有招架之力,除了追随模拟,以及争取“国产马一龙”这种虚名外,实在也没若干实质性的动作可以期待。
然则Tesla却不会给他们若干时间,依托手艺的狂飙以及马一龙在资源市场的驾轻就熟,价钱屠刀不只不会迟到,甚至极有可能提前。若是Tesla不是原地爆炸,造车新势力的运气基本攥在马一龙手上。
手艺干不外,市值被碾压,高喊爱国口号似乎也无法改变运气。
怎么玩?我问你 - “国产马一龙”。
1000km续航?通过电池加量到达更远的续航。这个方式不仅笨,而且转头看就是尺度的笑料(站在科技生长史的高度看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长距离交通有许多方式可以选择,好比油车,再不济,插混也可以,为什么一定要用纯电呢?!当产物司理站在客观规律的对立面时,其产物自己不值得期待。消费者是伶俐的,恰如市场相符客观规律。不伶俐的消费者究竟太少,本就无法支持一个品牌(无法明白那么多造车新势力是若何统一到不停加码电池这个思绪上),更何况在被市场教育后也会回归伶俐。
天,总会亮的。
指望自动驾驶吗?别逗了,那只是块遮羞布。这么焦点的手艺马一龙绝对不会接纳攒机方案。只有自己尝试过,才知道自动驾驶是何等不靠谱。公布自动驾驶功效时官宣得好像自己十月妊娠一样,一旦失事就立马甩出委托研发的条约,让手艺方案公司来背锅,这些都是尺度操作,就像肥皂剧的桥段一样,毫无新意。
只是,操守呢?
固然可以造飞机。以现有的成熟手艺,脱离地面完全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不愧是商业奇才!只是,用通航去拯救汽车的败局,这个顺序设置得云云诡异,穿越剧都不敢这么写。
这脑洞,超赞!
03.差异化竞争——宏光Mini EV
昏暗中,照样有一线曙光的。
五菱,这个神奇的品牌,历史上推出过多款国产神车,竟然也造电动车——宏光Mini EV。
这是一台可以上牌的正经汽车,知足代步车的一切基本需求,尤其是电池和续航,凸显产物界说的思绪异常清晰——大都会开车到80 km/h以上的时机并不多,25km/h就是早晚岑岭的真实写照,绝大多数出行都不会跨越2人;单程1小时是正常人通勤的上限。
再看看形状设计,清新,不似日本的K-car那样机器。颜色也很年轻,看得出设计师没少花心思。关键是价钱,一向的接地气,转头看看那些无法上牌的老头乐,简直丧良心啊。
宏光Mini EV 在2020年推出仅5个月就卖出12.8万台,绝对的销售冠军。
爆款背后,我们看到这款产物从立意到破题,从设计到订价,其产物设计的整体性一以贯之,思绪也异常务实,足见五菱拥有一支异常壮大的产物司理队伍。
虽然也有欧拉熊猫和其他品牌配合瞄准这一市场,然则相比宏光Mini EV,他们的产物不够纯粹。站在产物司理的视角看,宏光Mini EV太优异了,会在这一级其余车款里独占鳌头,就像Tesla俯视其赛道上的所有电动车品牌那样。
3万元买不了亏损受骗,弄个电动牌先上车也不赖,都会物理空间有限,会让这种恐慌型消费加速伸张下去,进一步助推微型电动车(A00)成为电动车消费的主导气力。
国家要生长电动车,二线和三四五线都会的电动车容量会被电动A00加速填满,到时候摇号与限购就不再是北京独享的“福利“。
只管Tesla,苹果汽车(或许未来几年),都是人人钟爱的产物,然则不好意思,请先排队摇号去。你的时机并不比宏光Mini EV多。
正大期货官方开户开户通道04.中国电动车行业推演
往后5年是中国电动化高速生长的5年。只管电动化的未来10年都是黄金生长,然则往后5年是定款式的5年,也是至关重要的5年。
汽车消费是典型的toC市场,无论品牌宣传多花哨,销量终究都是靠产物语言。可以预见,Tesla以其壮大的产物和系统能力成为中国电动化的实质受益者。
于是乎,街头巷尾逐步演化成Tesla携手A00微型车的电动车生态。扁平化生长款式挤压腰部市场向南北极生长,让腰部市场逐渐失去存在感。Tesla和宏光是南北极各自的优异代表,死后另有一众“龙套君”——倒也协调的一张合影。
只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虽然A00的数目具有压倒性优势,然则电动车的利润,大部分却会被Tesla和BBA吃掉。电动化蓬勃生长,海内的汽车工业却依然没有赚到钱,除了为Tesla做嫁衣裳。
05.唯一的出路——改变底层逻辑
回望昔时,美国举天下之力,建立NASA,完成了许多创举,厥后这些手艺突破转化后也大大的助推了民用领域的手艺大发作。可以说,若是没有NASA,再给马一龙20倍的资金投入,他也没能力放卫星,想都别想。没有巨人的肩膀,小我私家能力再强依然是苟在井底猥琐发育。
德国人研究内燃机跨越百年,手艺积淀和认知深度绝对不是我们短期可以逾越的,这一点人人都掂量得清晰;靠硬碰硬死磕手艺,理论上是唯一通路,只是时不我待,于是寄希望于电动化,毕其功于一役。
然则电池就容易搞吗?从质料系统到生产工艺,又是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天下。手艺突破不是单靠砸钱就可以杀青,焦点手艺研发更是与人海战术没有半毛钱关系。电池手艺难度比内燃机有过之而无不及!路漫漫其修远兮。
追赶和逾越,目的就在那里,且异常清晰。然则路径呢?
一定要找到那条路,那种用通俗手艺,用我们玩的转的手艺去打别人的高科技的门路。
天方夜谭?不,时代的扁平化生长,确实赋予了中国这个时机。这就是借助新基建,探索新型都会模子,通过设计顺应未来生长的产物来改变底层逻辑。
都会用车,换电确实是一个综合优势异常显著的解决方案。
车辆电池用量减半,降低车重,能效比大幅提高;
统一电池规格,更利于施展规模效应,价钱更具优势;
削峰平谷,弹性充电,电网负荷最优,将电动车、风景发电、储能融合买通,正向推动国家新能源战略;
慢充(弹性集约治理)模式下,有利电池康健,增添电池使用寿命,削减环境污染;
车电星散,责权明晰,有利于电池全生命周期治理;
差别地域(温带与寒带)适配差别电池,平衡平安与性能,系统最优。
云云多的优势集于一身,可谓全系统最优,那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变换换赛道呢?
06.换电的阻力不在手艺
换电是好,问题在于,若是每家车企都设计自己的换电系统,而不兼容他家,那换电的优势就不是大打折扣,而是荡然无存。
指望造车新势力吗?很难,他们都是心比天高的品牌(威马除外),走的也是Tesla门路(虽然都是攒机的思绪,然则各自都有各自的调性),若何肯屈尊与其他品牌共用换电设施呢?
统一了电池规格,下一步就是统一底盘,那么另有什么不能统一的?
车标!
人人都是上市公司,还分处两地,这个整合的难度大了去了。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合并以后的公司叫什么?同样的问题也可以去问问比亚迪、长城或吉祥。生怕是没有谜底的。
那么,另有谁?
07.最后的希望——国家尺度
真正支持中国汽车工业的并不是这些造车新势力,而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这些国企(看看销量就清晰了)。他们领会汽车,也遵守国家意志,在新能源战略的招呼下可以形成统一气力。
站在新能源政策的高度,应该尽快着手统一换电尺度和相对应的电池模块尺度,在自力第三方的监视下快速推举行业尺度,进而制订国家尺度。
让国有电动车品牌统一到这一尺度下,高效服务大中都会的电动车出行。规模效应下,其他的国产物牌也会自动或被动的汇聚到这一尺度下。
这似乎是海内电动车企业面临灭霸Tesla的唯一破局之路。若是最后Tesla也进入这个尺度和系统,那它就不再是Tesla,自然也失去了价值。
08. 希望
汽车行业生长百年迎来了最大的变局。扁平化生长让群狼有时机与大型猫科动物正面临决,打一场翻身仗。
希望海内的传统车企们能够学习五菱,造老百姓喜欢的车;而且更进一步,认真考虑一下什么是都会友好的车,什么是有助于生长国家竞争力的未来交通工具。
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工业并不会消灭,Tesla也只是表象。但若是不捉住时代赋予的时机,后面逾越的时机实在很渺茫。
下一轮整合后,地球上可能总共不会跨越10家车企,而且极大可能,95%的产能都集中在头部的三家。希望中国车企们能够联合起来缔造历史,成为汽车工业的Top3,引领未来出行。
秀强股份回归玻璃主业两年盈利2.47亿 珠海港9.75亿入主拓展新能源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