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强团结 宁德时代特斯拉各自有何谋算?_国际期货开户
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0-02-04 00:00:00 来源:https://ii-iv.com 阅读次数:次
摘要: 图片泉源:视觉中国 尘埃落定,宁德时代正式成为特斯拉的动力电池供应商。2月3日,宁德时代宣布通告,称公司与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宁德时代将向特斯拉供应锂离子
图片泉源:视觉中国
尘埃落定,宁德时代正式成为特斯拉的动力电池供应商。2月3日,宁德时代宣布通告,称公司与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宁德时代将向特斯拉供应锂离子动力电池产物。
宁德时代在通告中示意,详细的采购情形特斯拉会凭据自身需求以订单方式确定,协议未对特斯拉的采购量举行强制约束,最终销售金额须以特斯拉发出的采购订单现实结算为准,供货有效期限从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
这是全球最大电池供应商与全球最大电动车之间杀青的互助——2018年,宁德时代的出货量首次逾越松下,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2019年,特斯拉共交付36.7万辆电动车,首次跨越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厂商。
这一利好新闻刺激下,宁德时代在已往三个交易日里涨幅跨越20%,而特斯拉当晚股价急升近20%,股价首度突破700美元关口,公司市值首次站上1400亿美元。
特斯拉与宁德时代的互助,无疑是各有诉求:前者希望加速上海超级工厂的国产化率,后者通过进入特斯拉供应链进一步扩大其出货量,奠基动力电池巨头的职位。
特斯拉盼上海工厂加速国产化
特斯拉与宁德时代的互助最早在特斯拉四季报电话会议上宣布,北京时间1月30日特斯拉宣布2019年四季报,那时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透露公司的电池互助伙伴将新增LG和宁德时代,并示意将于今年4月的“电池日”上宣布更多信息。
事实上,宁德时代与特斯拉的互助听说已久,早在上海超级工厂动工时代,就传出双方就动力电池供应举行洽谈,但宁德时代一直否认该新闻,称公司未与特斯拉互助。
特斯拉的中国工厂最终落户上海,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供应链的本地化实现成本的降低,这其中便包罗最主要的动力电池。在纯电动车中,动力电池所占成本高达40%至50%,这一环节的成本下降对电动车降低售价至关主要,因此市场预期宁德时代成为特斯拉的供应商后,有望辅助国产Model 3进一步降低售价。
在国产Model 3的交付仪式上,特斯拉上海工厂制造总监宋钢透露,现在中国制造Model 3的零部件国产化率约30%,今年底国产特斯拉Model 3就将实现所有零部件的国产化替换。
现在国产Model 3补助后的售价为29.9万,随着国产化率的提高,正大期货官方开户开户通道售价有望进一步下降。安信证券展望,美国工厂标准版Model 3的单车成本在23万元左右,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预计中国制造Model 3的成本可降低10%-15%。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宁德时代与特斯拉的互助工具为上海超级工厂,但不清扫双方会在德国市场进一步互助。去年宁德时代的首个外洋工厂在德国动工,预计2022年可实现14GWh的电池年产能,而特斯拉也在去年确定欧洲工厂落户德国,2021年将建成投产,双方有望在中国、德国睁开互助。
宁德时代搭上特斯拉供应链快车
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拥有一众海内外着名客户——在海内,宁德时代先后与上汽、广汽和吉祥建立合资公司,而且还拥有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客户;在国外,宁德时代为民众、戴姆勒、华晨宝马等提供动力电池,且已开建德国工厂。
但宁德时代一直未有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特斯拉接纳的是21700型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而宁德时代使用的却是方型电池,因此杀青互助后,特斯拉或将更改Model 3的底盘设计手艺,以顺应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
此外,特斯拉多年来一直与松下互助,直至上海超级工厂完工后,才首次启用LG化学提供的动力电池。虽然松下示意未来仍有可能为上海超级工厂供货,不外马斯克更倾向于多元化的电池供应系统,随着LG化学和宁德时代的加入,松下独占特斯拉的局势将被打破。
虽然已拥有众多客户,但宁德时代打进特斯拉供应链将享受Model 3和Model Y国产化带来的盈利。早前中信证券展望,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叠加降价刺激需求,预计2020年Model 3在中国销量将到达15万辆,未来稳态销量有望到达30万辆以上。
无独有偶的是,在宁德时代宣布与特斯拉杀青互助的同一天,丰田汽车公司就宣布与特斯拉的独家互助伙伴松下建立合资公司,该公司将不仅为丰田而是面向所有客户开发电池产物,提供普遍且稳固的电池供应。
这意味着宁德时代将面临加倍猛烈的竞争。2018年11月国际着名机构瑞银的讲述指出,特斯拉与松下互助生产的21700型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为111美元/kWh,比LG化学公司的148美元/kWh低37美元,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而现在宁德时代的成本跨越150美元/kWh,稍逊于三星SDI名列第四名。新能源乘用车处于持续调整期 必须直面市场挑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