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故事,已经讲了数年。
现在,足迹遍布欧洲、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区域的中国车企,最先将眼光投向曾经让特斯拉都望而却步的“新能源孤岛”——澳大利亚。
据英国《卫报》报道,中国正迅速成为澳大利亚*的新车泉源国之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在澳大利亚市场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比亚迪、上汽名爵、祥瑞汽车、长城汽车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均已结构了澳洲市场。2022年,比亚迪和上汽名爵也入选了澳洲新能源车脱销榜。
就现在的市场竞争名目而言,“一骑绝尘”的特斯拉拥有*优势,韩国现代、日本马自达和三菱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中,除了比亚迪、上汽名爵,以及祥瑞,以及长城外,其他品牌的存在感依旧较低。
在中国新能源车企寻找“新蓝海”的当下,澳大利亚真的有时机吗?中国车企应若何结构澳洲市场?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为何“驶向”澳洲?
曾几何时,澳大利亚是新能源车企视线之外的市场。2020年,欧友邦家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在10%左右,同样身为“蓬勃国家”的澳大利亚,新能源车销量仅占该国新车销量的0.7%。
当新能源车浪潮席卷全球,各国都在努力拥抱新能源、向企业敞开大门时,澳大利亚对此却显得“漠不体贴”。 不仅政府没有为新能源汽车的购置提供足够的政策津贴,在澳政府2020年公布的《手艺投资蹊径图》中,对于夹杂动力车、动力车,以及动力电池的未来生长,也仅用了“仍需张望”一笔带过。
然而另一方面,作为传统能源出口大国,澳大利亚所面临的环保压力十分大,是经合组织国家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加拿大。这点也让澳大利亚政府饱受国际指责。在大趋势和环保压力的影响下,澳洲政府也最先正视节能减排,推动新能源车行业的生长。
这些压力也推动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联邦政府设计通过2.5亿澳元的未来燃料基金(Future Fuels Fund)向约莫5万个家庭提供新能源车充电基础设施,并为1000座公共充电站提供资金。预计到2040年,澳大利亚将确立约莫35万个共享充电站。同时,工党也设计对电动汽车免征5%的入口关税。
此外,澳各州政府最先陆续推出优惠津贴政策,促进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详细来看,在首都领地区域(介于墨尔本和悉尼之间,围绕堪培拉市),消费者新购置电动汽车可免征印花税;在维多利亚州,购置价钱低于6.8万澳元的新能源车可获得3000澳元津贴;在新南威尔士州,前2.5万辆电动汽车的购置者,每辆车同样可以收到3000澳元的退税,固然汽车的价钱也不能跨越6.8万澳元。此外,昆士兰州、南澳州等区域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从消费侧来看,随着澳大利亚住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之政府层面出台的政策,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购置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据联邦汽车工业商会(FCAI)宣布的数据,2022年共售出跨越3.3万辆新能源车,相较于2021年的1.7万余辆呈倍数增进。此外,凭证澳洲咨询机构“电动汽车委员会”去年的一份考察效果显示,有近一半的澳洲消费者示意,若是政府津贴政策稳固,在购置下一辆车时愿意选择加倍环保的新能源车。
再从生长环境来看,澳洲市场至今仍有较大的生计空间。由于新能源车行业在澳大利亚起步较晚,且政府层面的津贴力度不足、基础建设仍有待完善,时至今日,新能源车在该市场的普及度依旧无法与中国、欧盟,甚至是东南亚等市场相比。据联邦汽车工业商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澳大利亚新出售汽车中,新能源车的销量占比仅在3%左右。而在碳中和目的下,澳大利亚政府已提出在2030年之前要让17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基于此,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澳洲仍有较大的增进空间。
综上所述,逐步完善的生长环境和利好政策、不停上升的消费需求,以及较大的生长空间已经成为了中国新能源车企驶入澳洲市场的主要引擎。
中国新能源车,需“入澳有方”
“岂论是休息日野餐,照样平时出门,我的车经常会被当地人围观,人人都想知道我开的是什么车。”这是一位澳洲华人车主在接受采访时的叹息,而他的爱车是长城哈弗。
继美系、德系、日系、韩系车之后,来自中国的车企们也最先“抢滩”澳洲市场。在已往5年,中国汽车销量从2017年的不到5000辆到2022年的12余万辆。澳大利亚“电动汽车委员会”首席执行官 Behyad Jafari 也示意,澳大利亚人越来越愿意购置中国制造的汽车,包罗新能源汽车。
惊人的涨势背后,是中国汽车品牌在手艺、性价比、服务等多个层面的全心结构。当澳洲走入新能源时代,中国车企们应该若何结构澳洲市场?
施展产物优势
金麦特完成超2亿元A轮融资,加码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车身设计、智能化、功效性方面,以及电池、电机、电控等手艺上都有了突破性的希望。
首先是车身设计方面,现在的中国汽车品牌早已摒弃了“四个轮子 两排沙发”、“能上路就行”的造车理念。无论是比亚迪、长城、祥瑞等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传统车企,照样“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在打造环节,都市从汽车外观、内饰的雅观度、人性化,以及座椅的恬静度等多个层面全心打磨。
而作为新能源车的主要部件,电池手艺也是现在中国车企突出重围的焦点竞争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在一次采访中示意,我国的电池、电机、电控多数是我们的企业自主研发的,产业化结构异常完好。其中,我国*竞争力的就是电池手艺,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为代表的中国电池制造商们强势崛起,全球动力电池销售前十的企业中,跨越半数的企业来自中国。
“性价比”一直是中国企业的优势所在,这点在新能源车行业同样也有体现。在澳洲市场,入门级(3-6万澳元价钱区间)的产物选择很少,其他入口品牌的新能源车价钱普遍较高,产物溢价情形严重。例如,特斯拉中*“性价比”的 Model 3 在澳洲售价到达6.7万澳元,相同品级的比亚迪元Plus的价钱区间在4.5-4.7万澳元。而新能源汽车对于澳洲市场来说,依旧算是“新型物种”,大部门澳洲消费者在首次购置时,基于险些相同品级的车款,照样会倾向于更具价钱优势的一方。这一点对于结构澳洲的中国车企来说正是时机所在。因此,中国车企应该以高性价比捉住市场缺口。
从消费者需求出发
首先,瞄准目的市场消费者的用车需求和偏好尤为要害。在热爱大自然、冲浪和远途旅行的澳大利亚,空间大、动力足且能够毗邻拖车、装下冲浪装备的 SUV 和皮卡随处可见。不外,近几年,紧凑车型也成为悉尼、墨尔本等多数会住民的心头好。因此,在出海时,中国车企们也应凭证差异区域消费者的用车需求来多矩阵结构。
其次,是汽车价钱区间的多元化。虽然具有“高性价比”的入门级新能源汽车车款能够辅助中国车企们快速打开澳洲市场,但若是只是一味追求“低价”,会有导致澳洲消费者将中国汽车品牌与“廉价产物”划等号的风险,从而失去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也晦气于中国车企树立身牌形象。因此,中国车企们也应该如结构欧洲市场一样,打造高端车型,知足差异收入阶级新能源车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油电夹杂也是可选项。对于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传统车企来说,在澳洲,油电夹杂车型也是可选项。如上文所述,由于当下新能源车购置、使用政策还不是很完整,充电桩也不是很普及,加之部门澳洲消费者依旧十分在意“汽车动力”,因此油电夹杂汽车在澳洲的接受度颇高,联邦汽车工业商会宣布的销售数据显示,2022年11月夹杂动力车的销售达8500多辆,险些是纯电动车的两倍。
最后,车企应提供更多新服务模式。服务层面,除了线上与线下选车、试车、整车质保、蹊径救援等尺度化的服务外,中国车企还应“多动脑子”,探索更具人性化、更利于自身生长的服务模式。例如,在市场普及度不高、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领会不足的澳大利亚,中国车企可以提供“以租代售”的服务,让消费者先用较低的用度举行体验,对产物确立信托感。同时,在充电环节,由于新能源汽车“慢充”(更珍爱电池)的时间较长,为了利便消费者出行,中国车企们还应结构换电站为车主们提供“换电服务” 。
中国车企澳洲“掘金”,道阻且长
在中国车企出海的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既要面临来自偕行的竞争,差异市场的生长环境、政策律例等方面同样会带来压力。当中国新能源车企们远赴澳洲,又会晤临怎样的磨练?
首先,是来自手艺层面的挑战。只管经由多年的探索、迭代升级,中国新能源车整体质量相较于几年前有了质的飞跃,但与行业*水准仍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在最焦点的电池手艺方面,虽然电池续航能力有所提升,但中国新能源车当下普遍面临动力电池寿命短、环境顺应能力差等手艺性问题。当遇到严寒、酷暑等极端天气时,电池就会泛起电量消耗快、无法充满电等问题。
而手艺壁垒会直接反映到产物的质量和使用体验上。澳洲虽然险些没有极寒天气,但炎天却十分炎热。若是面临高温时,电池便无法正常事情,会直接降低消费者对于产物品质的信托。
其次,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有多种方式,而差其余出海路径也会随同种种挑战。与当地经销商相助,是中国车企现在常用的落地方式。但这种途径不仅会被经销商分掉一杯羹,也晦气于品牌的打造,经销商的服务能力同样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长。
不愿被经销商“拿捏”的车企则会选择自己在当地搭建销售、服务网络。而面临生疏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在给企业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的同时,也会发生许多“内陆化”的问题。
第三,和多数蓬勃国家一样,澳洲的汽车准入门槛高。
其一是严苛且庞大的尺度律例。澳大利亚的汽车基本靠入口,与之相匹配的是严苛的市场准入尺度律例。总体而言,澳大利亚对其汽车手艺律例的实行接纳产物型式批准制度,历程十分庞大。
其二是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指导政策有限。正如上文所说,澳洲作为矿产资源厚实的市场,政府曾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格外不友好”。只管近几年最先结构新能源车市场,且政府也制订了“2050年实现零排放”的目的。但对比其他国家大刀阔斧的改造,澳政府的措施徐徐。不仅政府津贴政策力度有限,一些州的执法也晦气于新能源车生长。在维多利亚州,新能源车司隐秘支付每公里2-2.5分的蹊径使用费,这也就意味着每位新能源车车主平均每年要支付数百澳元的用度,从而导致澳政府所提供的汽车津贴会在几年内被种种用度抵消。
最后,中国品牌力依旧不足。由于中国汽车出海起步较晚,车企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竞争力仍显不足。虽然澳洲汽车市场的品牌壁垒并不似欧洲那样高,当地消费者对于入口车持开放态度。但凭证2022年新能源车脱销榜单来看,特斯拉仍占有主导职位,其次是现代、马自达、三菱这些从燃油车时代就最先积累因缘的汽车品牌。而就中国新能源车企而言,停止现在,除比亚迪和上汽名爵具备较高着名度和口碑外,其他品牌并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但征程已经最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措施正在不停加速,足迹也将遍布更多的市场。面临不停升温的澳大利亚,中国车企应当在施展自己优势、直面挑战的同时,时刻关注市场的转变趋势和时机,这样才气走得扎实、走得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