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制饮料行业,我之前写过不少期内容,既聊过蜜雪冰城,也聊过咖啡和奶茶的竞争,还聊了和茶饮行业关系最亲热的网红水果。
但我一直没有写一期内容,完整聊聊已往七八年,新茶饮品牌们是若何从高光走向普通的历程。
去年年底,奈雪的茶宣布以5.25亿元收购乐乐茶43.64%股本权益,成为乐乐茶*大股东。而在我们知道,在这种所谓的「风口行业」,合并和收购,往往意味着行业回归理性,更意味着一个时代告一段落。
以是这也许是个不错的时机,和人人讲讲我对新茶饮的明晰。
01
先放结论,新茶饮虽然「新」,但它对人们品茗的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也正是由于没有本质层面的改变,新茶饮始终难以跑出一个有显著优势*,也因此陷入内卷式的竞争。
要讲清晰什么是新茶饮,就要先讲清晰什么是「旧」茶饮。
所谓旧茶饮的奶茶店,现实上主要就是我国台湾的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的降生,有两个说法。
*种说法是,珍珠奶茶来自台中市的春水堂。在一次内部新饮品竞赛中,一位店长把粉圆,也就是一种由木薯粉做成的小吃放进了泡沫红茶里。老板刘汉介异常喜欢这个想法,于是取「大珠小珠落玉盘」之义,将粉圆重新命名为「珍珠」。于是泛起了珍珠奶茶。
另一个说法,则是台南市翰林茶室涂宗和先生发现了珍珠。老先生在鸭母寮市场见到售卖的白色粉圆,于是实验着加入到奶茶中,一最先叫「翡翠珍珠绿」。厥后茶底从绿茶改成红茶,粉圆则是改成了玄色,就形成了现在的珍珠奶茶。
无论是哪个说法,珍珠奶茶都在80年月的台湾掀起了一阵旋风。
珍珠奶茶开启了奶茶加「小料」的喝法,从商业上看,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它让奶茶从一个单品,酿成了一个转变多端的品类。
90年月,台式奶茶最先被引进大陆市场。
奶茶在大陆市场的生长分为三个阶段,*个阶段是1990到1995年。
这个阶段的奶茶主要用茶粉冲兑,价钱通常在三五元一杯,针对学生和年轻消费群体。90年月的商家普遍缺少品牌意识,这个阶段基本上没有泛起什么现在还值得一提的大牌。
我们称其为茶粉调制时代。
第二个阶段对照长,从90年月中期最先,一直延续到2015年。这个时期奶茶的制作质料最先升级为茶渣 奶精。价钱也有所提升,价钱10元以上的奶茶最先泛起。
年数大一点的上海人可能尚有印象,早年在上海有一种「红茶坊」就会出售台式的泡沫红茶和珍珠奶茶。
价钱未廉价,人均人为不外千的时刻,红茶坊的奶茶就要卖十几块,点一杯,但可以续杯。许多人就会点杯饮料,在店里打一天麻将。
此外,奶茶最先不止于珍珠奶茶和冰红茶,更多种类的小料,差其余茶底,以及差其余口味,让奶茶多若干少有了一点消费升级的属性。
现在许多常见的品牌,都源自谁人时期,好比蜜雪冰城,好比CoCo都可。以上的类型,都可以称为旧茶饮。
02
那么新茶饮又是怎么回事呢?
2015年最先,茶饮市场泛起了一波新品牌,15年,奈雪和茶颜悦色确立;16年,聂云宸将自己的品牌「皇茶」更名喜茶,同年*家乐乐茶落户上海;17年,鹿角巷从台湾进入大陆。
这波新品牌的配合特征是用料更好,一样平常会真奶、真茶和新鲜水果,将种种配料举行多样化的搭配和融合。由于配料多样,新茶饮往往会以很高频率更新菜单,推出新品。
另外,新茶饮里的头部品牌们,像喜茶奈雪,不约而同选择了以星巴克为对标工具。以是会更强调第三空间,也就是让主顾能在这里坐得住,因此面积也会在100到200平。固然,价钱也对标星巴克。
最主要的是,新茶饮对品牌建设的重视,是远超已往的。
传统的茶饮品牌往往接纳加盟模式,很难做到各方面的尺度化,这对品牌运营是相当晦气的。
而新茶饮许多都接纳直营手段,可以打造统一的用户体验。加上社交媒体运营,以及高频推出话题性的新品,通过品牌建设,让用户为高昂的价钱买单。
这背后,是已往十年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性价比不再是消费者的*考量,消费体验,品牌价值和社交属性逐渐被看重。
这个时刻,用料品质、服务水平和产物价钱都远超已往的新茶饮进入市场,受到追捧是顺理成章的。
而且,在新茶饮的动员下,旧茶饮也睁开转型,最先用更好的茶叶和鲜奶,最先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
已往多年,人人都在说新茶饮「内卷」,新品名堂百出,然则可以看到,每个品牌都没有脱离「茶 奶 小料」的局限,顶多厚实了一点,酿成了现沏茶 糖 奶盖 鲜切水果 小料的排列组合。
新茶饮说穿了照样旧茶饮的基础,对人们喝奶茶的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03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很刻薄的说法:现在的新茶饮玩家们与其说是奶茶品牌,不如说是卖果切的。
话是难听了一点,但原理是一点不错的。
卖果切这件事情有两个特点,一是刚性成本太大。水果价钱很透明,成本是刚性的。剥皮切果的人工也是牢固的,房租也是很难压缩的。刚性成本太大,意味着做若干盈利,就有若干成本。若是利润结构欠好,生意就很难做。
二是没有门槛。你用什么水果,竞争对手也可以用一样的水果。你推出季节新品,对手也可以。以是这样的生意利润注定不会太高。
两者一连系,注定了这行是赚辛劳钱。
而茶饮行业也是类似的。
从浙商证券和艾瑞咨询的讲述数据中可以发现,奶茶行业整体来看,质料食材、员工薪酬和租金是成本里*的三块,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刚性成本。
而对新茶饮来说,情形会比奶茶行业整体更难,由于注重品牌建设,以是营销成本占比会更大。另外,对那些讲求「第三空间」建设的品牌,店肆租金占比也会比蜜雪冰城茶百道这种档口店占比更大。
因此,新茶饮品牌要盈利,就需要更宽松的竞争环境。有利润空间才有赚钱的时机。
但事实是,新茶饮的竞争,从一最先就极端猛烈。
哪怕是头部的喜茶和奈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人人从体量到定位到品牌价值都差不多,谁也不敢说稳赢。那怎么办,继续卷呗,看谁被卷死。
新茶饮有多不赚钱,可以看看上市公司奈雪的情形。
从奈雪上市的招股书可以看到,2018年到2020年,奈雪净亏损划分为0.66亿元、0.39亿元、2.02亿元,三年累积亏损3亿元。2021年亏损削减了一些,是1.45亿元。到了2022上半年,亏损再次扩大,到达2.49亿元,半年亏了已往一年都亏不掉的钱。
去年幸亏多,一定是受了疫情影响,但无法忽视的是,新茶饮的价钱基本已经摸到了市场能接受的天花板,然则依然做不到盈利。
喜茶的话,我估量会好一点。作为行业老大,它品牌价值略高于奈雪,而且小店开得稍微多一些,一定不如奈雪幸亏那么凶。但能强若干,我以为也未必。
04
我之前频频提三种生意是值得投资的,好生意,快生意和大生意。
显然,新茶饮不是什么好生意。
但在已往的许多年里,新茶饮的生长偏向,是把自己酿成一个好生意。也就是通过提升品牌价值,缔造更多的隐形资产。
这也是为什么新茶饮一最先都要对标星巴克,由于星巴克就是隐形资产变现的大师。靠着品牌势能,星巴克往往能拿到其他品牌低得多的租金价钱和很长的免租期。
明晰了这一点,就能明晰新茶饮品牌的许多征象。
首先,许多人不明晰,为什么喜茶奈雪建立三年后尚有人排队,为什么茶颜悦色有人要打飞的专门去喝,为什么到2022年尚有新开业的茶饮品牌要等三五个小时才气买到。
仔细想想,喜茶能成为新茶饮里的头牌,真的是由于它号称坚持用100℃高温水,60秒高压萃取,每个茶袋只用一次吗?固然不是。是由于鲜果茶饮制作繁琐出杯慢,容易造成排队。而排队就是稀缺的一种显示。
为什么茶颜悦色能火?真的是由于它的中国风元素吗?
固然不是,由于它把自己和长沙都会文化高度绑定,只在少数几个都会开店,足够稀缺。
当一种商品稀缺,能买到它就成为了值得炫耀的事情。稀缺,就是社交钱币的印钞机。
其次,许多人不明晰为什么新茶饮要这么贵。
除了刚性成本问题,另一个缘故原由在于,昂贵,自己就是一种品牌价值。
事实上,*的廉价和*的贵,都可以成为品牌的标签。*廉价这个生态位被蜜雪冰城占了,可不就只能往贵的这个生态位走了。
这里再cue一下星巴克,事实上星巴克的品牌价值,有很大一部门来自于它的贵,贵了,可不就能炫耀了嘛。
另外,许多人不明晰为什么新茶饮行业这么卷,每周每月都要出新品。
谜底照样为了品牌。
在大多数行业,推出新款产物都是主要的营销节点,可以带一波销量,刷一波存在感。
新茶饮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产物都属于「微创新」,都是供应链方案整合,没啥门槛。你家出了新品,我家改个名字,下个星期就能跟进同款,基本不给先手玩家足够多的创新收益。
没有产物壁垒,就没有足够长时间的创新珍爱期,开发新品的投入产出比就会很低。为了保持品牌时尚前卫不落伍的形象,就必须提高新品开发的频率。于是就有了新茶饮的高饱和竞争。
但效果人人也知道了,漫长的竞争并没有打出个效果,叠加疫情影响,头部玩家们也都最先泛起疲态。
05
2021年,茶颜悦色最先关店和大规模裁员,喜茶也被爆出裁员和降薪新闻,乐乐茶则是彻底退出华南市场,退守华东大本营。至于奈雪,虽然乐成上市,但也是当天破发,异常难看。
到了去年,乐乐茶又深陷被收购的蜚语之中,还被喜茶老板聂云宸发同伙圈踩了一脚,说是在领会内部情形后彻底、完全、坚决放弃。
最后奈雪入主的时刻,估值已经从40亿跌到了12亿。
现实的重锤之下,新茶饮品牌们最先转换思绪。
既然这不是个好生意,那就想设施成为大生意,成为快生意。
既然赚钱能力不行,那么我能不能实验把规模先做大呢?
这就是为什么奈雪要收购乐乐茶,这么一个定位、产物结构、品牌量级和奈雪完全一样,堪称迷你版奈雪的品牌。很简朴,冲规模嘛。
喜茶也是一样的。就在去年11月,一直以直营模式为傲的喜茶突然开放加盟,虽然门槛很高,但也看得出,这家公司对现金流的盼望。它需要加盟商的资金来辅助品牌快速做大。
另外,在去年年头,各大新茶饮公司都来了一波大降价,不仅把价钱普遍降到了30元以下,还最先实验10-15元,甚至更低的价位。降价的目的,自然是推动销售的增进和规模的扩大。
无论是合纵连横,照样降价下沉,目的都是一样的:优化利润结构,改变资源市场对新茶饮不看好的态度。
80年月,「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经典的「五力模子」。
这套模子指出,一家企业要应对五种竞争气力,包罗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购置者,潜在的新玩家,其他行业的替换品,以及偕行业的竞争者。
而新茶饮企业最忧伤的地方在于,他们对这五种竞争气力,都没有很好的应对能力。因此虽然可以做大,但并不强势,也难以盈利。
几年前,人人信誓旦旦地说,所有消费品都值得被重做一遍。于是,在新消费的浪潮下,所有消费品都被粗暴地在前面加了一个「新」字,新茶饮也是云云。
但现在看来,再新的茶饮,最终要思量的,照样挣钱这件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