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有个相声讲跨界营销,说自己有个同伙,以前卖糖的,厥后改卖胰岛素。于谦锐评:“这点儿钱不够这孙子赚得了。”不外若放在流量内容创作领域,这倒不算跨界营销,顶多叫选题对冲。
相比前几年民众号10w 文章盛行的“制造焦虑”,什么中产家庭如履薄冰啦,小镇做题家卷生卷死啦,海淀妈妈疯狂鸡娃啦。最近火到连官媒都下场谈论的“孔乙己文学”,显然展现了全新的流量密码——竞赛卖惨,自怜自伤。
作甚“孔乙己文学”?大学生找事情常面临胖子过冬的尴尬:胖子穿得少,别人说胖子果真不怕冷。胖子穿得多,人家说胖子还怕冷啊!大学生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去拧螺丝,同事笑你大学白读了。大学生选择不脱,就有人讥讽怎么一点体面都丢不下呀。一时间人人都是孔乙己,那件无形的衣服好像每小我私人都穿过。
不管是由于前言的转变、受众的转变,照样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或看客们的审美疲劳,制造焦虑那套已经不太行得通了。究竟现在人人都知道“反内卷”,激进点的还要选择“摆烂”。
那什么管事呢?不如卖惨,越高空坠落、匪夷所思、惨绝人寰越好。这既让观者可以暗自欣慰原来人人都这样、我还不是最惨的;也能借他人之羽觞浇自己之块垒,自怜自伤一番后,心理肩负似乎减轻不少。
一百个励志视频可能治愈不到一小我私人,但一个丧气十足的视频,却可以引发成千上万人点赞。丧气之风在自强化里自证成,好像天下真就云云糟糕。好好谈恋爱男女相互尊重的博主无人问津,而一旦像“黑马情侣”那样搞点性别话题,播放量不要太香;认真求职胜不骄败不馁的人也没流量,非要加工一下奇葩履历*搞成《故事会》,再配上“孔乙己长衫”的话题,这就捉住了流量密码。
可短视频里人均一件孔乙己长衫,现实里还不是勤勤恳恳打卡上班。造成这种割裂的征象,事实是人人在现实里不愿表达一上网就多愁伤感,照样给年轻人加苦情戏已经是一桩好生意?
01 春招奇遇,真真假假
不要在阛阓关门的时刻说爱我,也不要在春招竣事了才找事情。每一年的春招,应届生都市感伤“最难就业季”,似乎不这么说,自己这届就差人一等了。打开短视频,一桩桩一件件的《春招奇遇》堪比赵丽蓉先生的春晚经典《打工奇遇》。
前两天,硬糖君在短视频刷到“闪送员陈师傅”。他说自己是985研究生,前《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失业半年多还没找到事情。为了向下兼容,他甚至思量已往青城山应聘羽士,效果人家也不要35岁以上的。就算是2000块一个月的新媒体实习岗,简历也石沉大海。
原本尚有点为偕行心有戚戚,想着今天中午的外卖不会是哪位偕行送来的吧?效果第二天就在媒体群里看到“打假”:陈师傅虽在《南方周末》待过5个月,但没有过试用期。共情的泪水还没流出眼眶,又被硬糖君给憋回去了——在真真假假的流量洪流里,我们会不会被带跑偏?
好比陈师傅,他的就业履历就不全是真话(固然,适当的美化可以明晰),那么他讲述的求职履历完全可信吗?事实上,与其说陈师傅是闪送员,不如明晰为短视频创作者更稳健吧。
在孔乙己长衫话题火爆后,短视频泛起了一堆博主声称自己脱下了长衫、实验了轻体力劳动。博主“丁小鹿”发视频说自己搞了个保洁兼职,维护直播现场秩序扫除卫生,十多个小时挣了小1000块钱。
刚最祖先人还在下面激励,但很快就有人质疑:“文案都一样,她是洗车,你是保洁,一个450,一个1000”“要不是我干过洗车就信了”“流量密码,一天刷八百个”。
尚有“财经杂志”报道的95后211结业生黄女士,靠着在郑州“收破烂”的事情月入过万。视频中的她衣着鲜明,搬运大要积破烂额头也并无汗珠,一副轻车熟路的样子。采访的末端还不忘教育观众:“不应该让学历成为下不来的高台。”
叨教这位女士小时刻攒过矿泉水瓶和纸箱吗?硬糖君横竖以为一眼假。群众也眼光灼灼:“没见过收破烂穿这么清洁利落”“最近不停推类似的视频给刚结业的大学生”“这种指导视频是不是走偏了”。
“严肃的虾米”发了一个招聘会的视频,经其他账号转发上了热搜。其中金句流传很广:“堂堂星巴克中杯拿铁就要个三四十,开人为月薪2500,电话接线员月薪5500。”
事后他对细节做了澄清:均薪5000是招聘会的平均值,并非他一个上海211文学硕士去应聘,人家只给开5000。视频一方面是纪录见闻,另一方面是潜意识里希望通过戏谑吐槽的形式,引起社会各界对年轻一代求职者的关注。
博主忠实的态度,硬糖君照样浏览的。试问又有几小我私人能抑制住对流量的感动、丝绝不去添油加醋呢?但流量的逻辑就要求观者必须保持审慎。港真,若是真是自己找事情受挫,这类内容尚具备一些抚慰效应。但若是还没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听到这些,会不会吓得不敢找了?而现实也果真云云,人人一股脑去考研考公了。
02 自怜自伤,谁在配合演出?
小时刻看央视求职节目《*挑战》,硬糖君的心灵就受到了深深打击。他这么优异,得吃了若干苦啊?我要是不起劲,会不会找不到事情?震撼水平,*不亚于《霸王别姬》里的小豆子溜出门看到台上的角儿光泽万丈。
最近资本市场都在交易什么?
博主“DaBen的日志”陪兄弟加入了一场南宁市的春招,意外发现某奶茶企业要求大专以上。随着兄弟暂时折戟,还在念书的他也感应就业形式不容乐观。越是这种身边的例子越容易通报那种主要,更不用说*熏染力的“孔乙己文学”了。
“要是我没上过大学就好了,若是没上过,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去当服务员。可是我上了大学,拉不下脸”“学历让我走出了浪浪山,却成为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我也想脱下长衫,但这身长衫是爸爸妈妈辛劳十几年换来的”……
孔乙己文学的内核,是自伤自怜,潜意识把自己摆在了受害者的位置,遣词造句则有闺怨诗的气概。相比70后激荡大时代、80后拥抱小时代,新一代年轻人的物质生涯极大厚实、生长空间却在收窄,精气神竟似大不如前。
这种纠结拧巴的精神内讧,中岛敦总结得最为精妙:“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耐劳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又不愿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延续性混吃等死,间歇性意得志满。孔乙己的滤镜异常好加,只要你以为自己郁郁不得志都可以往里套。硬糖君看过最离谱的故事,是一位清华本硕的博主“钠珀”。“清华硕士结业前和刚结业的那段时间,着实是我最自负,最孔乙己的时刻。”
发现没有,就连年薪50万的他都有感应孔乙己长衫套头的时刻。我们往自己身上加苦情戏,本质上与学历、境遇没有强绑定关系,只要以为失意失踪就行。大专生看到中学辍学的同砚成为面试官,长衫穿上了。大学生看到前台、销售岗竞争猛烈,长衫穿上了。硕士博士发现混得不如本科生,长衫穿上了。
有网友的话对照狠毒:上学吃喝玩乐,事情眼能手低,在家怨怙恃,出门怨社会,键盘出征,谁与争锋。昔人说得对照委婉: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面临孔乙己文学,硬糖君的看法是酌情但不能过量。再强的人也有权力疲劳,有时给自己加苦情戏可以,但别真当古希腊的运气式悲剧了。与其陶醉在自怜的情绪里,不如点一首《爱拼才会赢》。
03 从“做题家”到“孔乙己”的前言生产
社会对照理论以为,人们具有想要清晰地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念头,但经常缺乏客观评估的手段,于是通过与相似个体的对照来评估和界说自我。
犹如“孔乙己文学”之前的“小镇做题家”,后者曾预设脱离小镇能拥有美妙未来,但在多数会却履历了种种袭击。前者曾预设“念书就能找到好事情”,求职时却发现学历不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我们在面临潜在风险时,对未来的不安感及不确定性会使焦虑情绪不停放大,期望能追求群体认同,来缓解失调感带来的情绪,即所谓的抱团取温和。
社交媒体所营造的网络虚拟时空,为情绪共识、身份认同搭建了桥梁。小镇做题家火的时刻,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设计”喜迎八方来客。孔乙己文学火了,“轻体力活探索同盟”又人满为患。长衫好脱,但重体力活相当欠好做。而轻体力正好解决了脑力劳动的疲劳,又不至于对身体素质要求过高。
社会共识的转变总是迟滞于社会现实的。40年前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20年前的大学生也是一家自满,现在的大学生呢?只能说人们的看法没能追上大学扩招的脚步。当大学生在整个就业结构中职位改变时,念书的孩子和他们的怙恃还受到上一代“人上人”和“分数论”的影响。
“小镇做题家”和“孔乙己们”在追求上下游动四处碰钉子,才会发生相对剥夺感,并举行苦情化的“自我铭写”。而私人情绪只要迎合了某种普遍的社会意态,经由流传渠道放大后,就会犹如病毒般快速复制。
约翰·费斯克指出:“前言话语流传的实质在于意义、快感和身份的流通。前言中新意义不停浮现,在消解旧意义的历程中塑造自我认同。”在举行悲情展演时,人人杀青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并缔造出排他性语境。无法明晰孔乙己心中悲苦的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敌人”。
若是受挫的做题家和孔乙己,已经是一个破碎的自我,那么流量游戏就让这个破碎的自我变得加倍破碎。饮鸩止渴后,失踪感并未削减若干,可能自我认知还更混沌了。说到底,人都是遇到奇葩事才去网上吐槽,那不是生涯的常态。而若是不是为了流量,谁又有闲心天天生产内容?
当人们感伤“知道许多原理却依然没有过好这一生”,有没有想过,就是太执着于互联网上各处的攻略,才忽略了心里的声音、错过了一起的景物。相比那些教你一步步构建*人生的指南,硬糖君更喜欢那些“行差踏错也没关系”的博主。
这或许才是念书的意义,笑着把逆境讲出来,拥抱心里的富有和潇洒。当流量魔术把苦情剧本扔到我们眼前时,未尝不能以选择拒演。